【PConline 资讯】近日,外媒发表了一篇人工智能在中国学校的普及应用情况报道,同时也比较了人工智能在中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普及程度和应用上的差异。 2017年,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智慧校园,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 同年,在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创新运用,发展智能教育,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 那么,人工智能在中国校园里已经普及到什么程度了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中国东部的一些高校中,正在给学生们测试一种面部识别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实时分析上课时学生的互动情况。在西方,虽然在校园中也安装了面部识别软件,但其准确性和存在的种族偏见问题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在中国校园中测试的软件叫“智能课堂行为管理系统”,该系统每30秒给教室中的学生面部表情进行一次扫描,并且进行记录。该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表情可以识别七种情绪,包括:快乐、悲伤、害怕及愤怒等。同时,在教室的黑板上也会装上摄像机,实时记录学生的六种行为:阅读、写作、举手、站立、听课及睡觉。 学校表示,该系统不但能够跟踪学生的出勤及听课情况,也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据了解,有一名被测试的学生说:“我以前上课的时候可能会分心,打瞌睡或者翻阅其他课本,但我现在不敢了,因为教室内有摄像头,就好像一双神秘的眼睛一直在盯着我。” 其实,在中国已经有四分之一的学校(大约60,000所)正在试图用软件给学生的作文打分。这款软件已经开发了近十年,使用了深度学习算法不断学习并提高其理解和评估学生工作的能力。该软件与人工评估的拟合度高达92%。一位参与该项目的研究人员说:“系统一直在不断进化,并且越来越复杂,我们现在不确定它在想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做出的判断。” 自动标记系统的历史跟计算器的历史几乎一样长,但直到最近的一二十年,计算机才开始用于标记学生的抽象作业,比如论文写作。尽管西方的机器分级系统已经很高,但对于能否广泛使用仍然有很大争议。但在国内,普及程度还在不断加大。 还有一些机构正在服务器上训练神经网络评分系统,该服务器能够编译数百万学生的作业。这个系统不仅有可能消除因人为主观而造成的分数差异,还可以实时跟踪全国所有学生的学生进度。 该系统也将与“社会信用体系”同步,后者将于2020年全面启动,该信用系统将给每个公民分配一个社会信用评分,它将决定一个人是否可以出国旅行、获得住房贷款等。这个系统在某些省份已进行了数年测试,一所学校禁止招收那些父母社会信用评分较低的新生。 将人工智能系统整合到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做法,将是一场大规模社会实验。相信到2030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成为世界领导者的目标可以实现。[返回频道首页] |
正在阅读:2030年全面应用 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已铺开2030年全面应用 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已铺开
2018-10-04 00:15
出处:PConline原创
责任编辑:zhangxiaom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