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公有云是终极形态 未来将出现5-7家巨头厂商公有云是终极形态 未来将出现5-7家巨头厂商

2019-01-11 11:49 出处:其他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zhangxiaomeng

  【PConline 产业观察】政策、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是未来重要驱动力。政策上,各级部门明确提出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逐步迁移至云,这会为私有云厂商带来大量订单;技术上,人工智能、物联网行业爆发催生对数据计算、存储的旺盛需求,这对公有云厂商是重大利好。

  混合云是过渡阶段,公有云是基础云服务的终极形态。混合云是企业与厂商妥协的产物,公私转换技术存在问题,同时很难真正发挥云计算低成本优势。从国外发展看,公有云增速和渗透率均超过私有云,当2025年左右,云计算覆盖整个IT基础设施时,公有云将开始逐渐替代私有云。

  公有云市场将出现5-7家巨头。由于公有云对规模、技术要求很高,市场集中度更高,因此,头部公司能够建立起很高的规模壁垒,并对产业上下游产生产业链,因此公有云厂商业务范畴将扩大至整个IT产业。大赛道、高集中度,爱分析认为公有云市场将出现5-7家巨头。

  私有云市场创业公司发展空间有限。受政策等因素影响,私有云市场在未来五年仍然会是主流。同时,在去“IOE”浪潮以及OpenStack、Docker等开源技术的冲击下,传统IT厂商会让出一部分市场份额,创业公司进场容易,但技术上先发优势很难像公有云建立起规模壁垒,因此,私有云市场仍然会像传统IT市场一样极度分散,大多数创业公司很难做大,被并购是比较好的退出方式。

  从2006年8月AWS对外提供亚马逊弹性云至今,全球云计算市场已经走过十一个年头。国内市场,如果从2010年阿里云对外公测算起,已经发展到第八年。

  历经近十年发展,云计算市场已经度过早期教育客户阶段。上云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共识,争论焦点已经变成选择何种技术架构、采购哪家云厂商的服务,整个市场正进入爆发阶段。

  从政策来看,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提出2019年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到4300亿,云计算已成为国家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从市场参与者来看,国内外市场都已跑出超级独角兽级别的公司。国外AWS在2016年营收突破120亿美金,营业利润超30亿美金;国内阿里云(详见调研报告:阿里云2020年预期净利100亿,碾压99%A股公司)在2016年营收达55亿人民币,尽管还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幅度明显收窄,预期2017年将实现盈利。

  惊人的是,这两家云服务厂商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阿里云,2016年营收增速137%,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力,说明国内云计算市场是天花板极高的赛道,值得长期关注。

  行业现状

  群雄逐鹿,公有云仅为私有云市场规模三分之一

  研究云计算行业首先要对行业进行划分,通用的划分标准是将云计算市场分为: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

  IaaS层主要包含计算、存储、网络等底层资源,而SaaS层主要是面对终端用户的应用,这两部分划分比较明确,但是PaaS层非常模糊,数据库、中间件、应用开发组件,甚至云通讯、推送等基础应用都被归结到PaaS层。这就使得很多产品、业务模式差别很大的厂商都被称为PaaS厂商。

  因此,爱分析对整个云计算市场重新进行分类,将提供底层资源以及应用开发组件的厂商称为基础云服务商,而将主要提供各类应用,包含数据库、云通讯、推送等基础应用的厂商称为应用云服务商。

  基础云服务主要包含公有云IaaS厂商,私有云IaaS厂商、容器技术厂商以及云管理厂商等,基础云服务分为公有云和私有云两部分,包含公有云IaaS厂商、私有云IaaS厂商、容器技术厂商、云管理厂商等。

  公有云市场目前主要有六类玩家,分别是大型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传统设备厂商、传统IDC厂商、电信运营商以及国外厂商,根据IDC、Gartner数据,2016年公有云市场规模在150亿人民币左右。这些公司很少有只做底层资源服务,已经逐步将业务向上拓展,提供应用开发平台以及各类基础应用。

  私有云市场除了上述几类玩家外,还包括用友、金蝶等传统软件厂商。私有云市场对技术要求低于公有云市场,同时又有各类开源技术,竞争厂商数量明显多于公有云。从市场规模来看,2016年私有云市场规模在400-500亿之间,公有云仅为私有云的三分之一。

  从中国整个IT投入来看,政府、央企、国企以及大型民企占据主要份额,而这些企业都意图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但又暂时无法发展成公有云客户。因此未来几年,私有云业务仍然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驱动因素:开源技术降低入场门槛,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促使需求爆发

  云计算行业的诞生离不开技术突破,但云计算的蓬勃发展是由需求决定的。

  虚拟化、分布式架构成熟促成云计算诞生,开源技术降低入场门槛。虚拟化技术很早就出现,但最初主要适用于大型机。1999年,VMware在X86服务器上推出商业虚拟化软件,为云计算的诞生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Google在2004年前后发布了三篇论文,向世界公布分布式架构技术,亚马逊正是借鉴了这几篇论文,研发了自己的云计算产品。国内阿里、腾讯早期技术架构的搭建也都有参考论文。

  尽管有Google的三篇论文,早期云计算仍然是技术门槛很高的行业,包含机房、网络搭建,服务器、存储、网络等方面的虚拟化等多方面技术,一般创业公司很难组建完整的技术团队。因此,早期云计算主要是大公司的发力方向,少数创业公司试图切入,大多数以失败告终,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OpenStack、Docker等开源技术的兴起,大大降低了入场门槛,推动了云计算市场的发展。一部分研发工作已经由社区完成,创业公司可以在开源技术基础上开发相应的云计算产品。

  不过,开源技术的稳定性、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问题,承载业务量相对有限,管理上万台服务器非常困难。因此,这些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私有云市场,企业级客户单个机房的服务器规模很少超过几百台,属于可承受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云计算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彻底改变了企业采购IT资源的模式。企业可以根据业务变化实时调整IT资源的采购情况,同时基本不需要配备专门的运维人员管理机房。这样一来,企业与云服务厂商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客户黏性更高。

  “互联网+”接力移动互联网,成为当前需求驱动力。最初云计算主要服务个人站长,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大范围普及,移动互联网兴起,很多创业公司都想在手机这个新入口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公司的特点是规模不大,但业务发展速度极快。他们希望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与市场推广上,但底层IT资源又需要满足业务快速增长的需求,云计算的低成本和弹性服务的特点恰好贴切他们的需求。

  因此,移动互联网成为云计算市场发展的第一个驱动力。2013年的手游行业,2014年的O2O行业,2015年的直播行业,这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风口不仅孕育了独角兽公司,还让云计算厂商进入发展快车道。

  但随着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速放缓,中国网民人数渗透率不断提升,移动互联网增速明显放缓,继续出现大风口推动云计算市场发展已经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国内互联网企业有两个特点:一是多数企业存活时间很短,商业模式被证伪、资金链断链等都会导致公司突然死亡;二是一旦度过早期爆发式增长,业务进入成熟阶段,大多数会选择自建机房,不再使用云服务厂商。

  获取新客户的难度变大,而原有客户又在因为各种原因不断流失,云服务厂商将目光投向传统企业。当云计算刚刚兴起的时候,传统企业对云计算持怀疑态度,并未考虑业务上云。但经过几年市场教育,传统企业愿意尝试云计算。同时,这类企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很大,都在开发互联网产品,这时传统IT架构很难满足高并发等业务需求。

  因此,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成为又一个云计算市场的驱动因素。从客群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来看,传统企业明显高于互联网企业,但同时对云服务厂商的获客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业务模式变得更重。

  未来趋势

  政策、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是未来重要驱动力

  政策加速金融、政务等行业云化,私有云厂商获益。传统企业“互联网+”浪潮还在持续,未来几年还将对整个云计算市场产生巨大影响。除此之外,大型央企、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还处于观望中,这类客户本身业务上云的动力并不是很强,更多需要依靠政策推动。

  工信部《云计算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2019年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若想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各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出台政策支持。银监会、北京市政府都已就企业、部门信息系统上云发布相关政策。

  2016年7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

  今年4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级政务云管理办法》,提出“上云为常态,不上云为例外”原则,各部门信息系统将逐步迁移上云,停止采购服务器、存储等。

  过去几年,云计算市场发展很大程度来自企业需求的转变,是一种纯粹市场自发行为。那么未来几年,政策在云计算市场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不过政策主要影响政府部委、央企及大型国企,这三类客户对公有云接受度很低,主要会以私有云业务为主。

  AI、物联网行业兴起利好公有云厂商。云计算作为基础设施,本身就是为了解决数据计算与存储等问题的,而未来对数据存储与计算要求极高的领域无疑是人工智能与物联网。从2016年下半年来看,AI领域的兴起已经对云厂商起到推进作用,反过来,正是因为有云厂商提供海量计算能力,AI技术才迎来的迅猛发展。

  物联网同样如此,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需要通过云计算汇聚到一起,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产生价值。根据Gartner预测,2017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将达84亿个,到2020年将超过260亿个,随着传感器的覆盖率不断增加,物联网对云计算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无论是AI还是物联网,对数据存储、处理、计算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依靠私有云等方式去搭建基础设施很难承受这样的业务压力,因此AI、物联网等新技术以及新技术与行业结合后衍生的新需求,主要对公有云厂商来说是利好因素。

  混合云是过渡阶段,未来大部分业务都会跑在公有云上

  混合云本质是私有云,技术与成本问题难以解决。前几年公有云与私有云之争,行业最终给出答案是混合云,但现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

  首先,企业对公有云和私有云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公有云的优势是便宜、便捷,企业基本不需要自己运维,私有云的优势是管理和控制,企业可以随时进行修改。

  因此,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是业务可以在公有云、私有云上自由切换,但实际上除了青云等少数厂商,云厂商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底层架构设计是不一样的,因此公私切换中存在很多问题。

  其次,混合云目前多数仍然是以私有云为主体,向公有云进行延伸,本质上仍然是私有云,客户还是需要为IT基础设施支付大量费用,这与云计算的本义实际上是背道而驰,云的优势并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

  现在公有云与私有云厂商都在提供混合云服务,但各自存在较大问题。如阿里云、腾讯云等公有云厂商在服务大型客户能力上有所欠缺,特别是驻场提供支持服务等方面,而私有云厂商搭建公有云业务的技术积累有所欠缺。因此,公有云厂商与私有云厂商纷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混合云产品。

  效仿国外,公有云才是终极形态。爱分析认为,无论是混合云还是今年特别火的行业云,都是过渡性产品。企业对公有云的顾虑主要是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性,未来随着时间推移及技术发展,公有云的安全性、稳定性与价格优势会愈发明显,企业客户最终会倒向公有云厂商。[返回频道首页]

 
为啥你的宽带网速,永远没有运营商说的那么快?
知道这几点 可以让投影更“长寿”!进来看看 Wi-Fi 4/5/6/7都代表什么?一文读懂Wi-Fi进化史 说好能打200页,为什么打了几张照片就没墨了? 年轻人的第一台投影怎么选?进来告诉你

为您推荐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更多
IT热词

服务器论坛帖子排行

最高点击 最高回复 最新
最新资讯离线随时看 聊天吐槽赢奖品